昨日,国家统计局发布了最新数据,在2025年6月份,全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的价格,和上个月相比,下降幅度0.5%,和去年同期相比,下跌幅度6.2%,这也意味着着,国内大中城市的房价,已连续25个月呈现下行趋势。值得注意的是,在这一轮调整周期中,从未出现过任何月度的反弹,这也创下了自1998年房改以来,持续时间最长、幅度最深的单边下跌纪录。
从具体数据上来看,国内4个一线城市,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,和上,个月相比,下降幅度为0.3%,其中北京下跌的幅度为0.4%,上海下跌的幅度为0.3%,广州下跌的幅度为0.5%,深圳下跌的幅度为0.5%。在二线城市中,房价和上个月相比,下降的幅度为0.6%,三线城市房价的下降幅度,已经达到了0.7%。
展开剩余69%二手商品住宅市场,同样不容乐观。70个大中城市的二手商品住宅的价格,和上个月相比,下降幅度为0.7%,和去年同期相比,下跌幅度已经扩大到7.8%。从各大区域来看,长三角、珠三角等传统热点区域的房价,下跌的幅度更为明显,不少三、四线城市房价,已回落至2016年的水平。
如果深入分析这轮长达25个月的下跌,原因主要有以下结果方面。首先,是国内人口结构的变化,构成了长期的压力。2024年,我国总人口规模,已连续3年出现负增长。同时,国内城镇化率的增长速度,也放缓至0.5%。城镇新增人口,已经从高峰期的每年2000多万降到了700多万。
其次,是国家的房地产政策调控,持续发挥着作用,在"房住不炒"定位下,限购、限贷政策虽然绝大部分城市已经取消,但在北京、上海、深圳还没有全面取消,商品住宅的投机需求,已经被有效遏制。第三,居民部门杠杆率,已经攀升至63%的历史高位,居民的购房能力受到明显制约。第四,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加速推进——如2015年计划筹建260万套保障性租赁住房,也对房地产市场,形成了分流。
从市场供需角度而言,当前,国内大中城市商品房的待售面积,已经高达7.8亿平方米,按照最近六个月的销售速度计算,去化周期已经超过了28个月。在房地产开发商方面,排名在前100位的房企,上半年的销售额和去年同期相比,下降幅度高达18.7%。开发商的融资环境虽有所改善,但分化严重,不少开发商仍面临着流动性的压力。值得关注的是,城市土地市场,同样持续低迷,国内300个城市,上半年的土地出让金,同比减少23%,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越来越大。
当前,国内的房地产市场,正处于关键的转折点。随着存量房时代的到来,有媒体预计,2026年房地产市场,将实现软着陆,房价的波动幅度,有可能收窄至正负3%的合理区间。中长期看,城镇化进程、城市群发展和居民收入的增长,将继续支撑住房需求,但市场将告别高增长、高杠杆的发展模式,进入总量稳定、结构优化的新阶段。
发布于:河南省炒股杠杆平台排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