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-35战斗机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尴尬局面。
这款曾经引发北约国家争相抢购的“明星战机”,如今却在多国遭遇意想不到的冷落。
订单减少、合同暂停、替代方案被热议。
昔日被誉为“21世纪空中优势保证”的F-35,究竟遭遇了什么?
日本青森县三泽基地的跑道似乎成了F-35的“问题打卡点”。
2023年6月,两架F-35A因电气系统故障紧急降落于此;整整一年后的2024年6月,相似剧情再次上演——另两架F-35A在同一机场以同样原因迫降。
这些事件仿佛在暗示:某些顽疾并未真正解决。
大洋彼岸的美国本土同样危机不断。
2024年5月,新墨西哥州一架F-35B轰然坠毁,飞行员侥幸生还却身负重伤。
此类事故清单不断拉长,持续消耗着国际买家的信心。
美国国防部的官方报告揭示了更深层问题——F-35存在超过800项已知缺陷,从发动机稳定性到弹射座椅可靠性均被多次亮起红灯。
因“关键技术升级未完成”,自2023年7月起五角大楼开始拒收新机。
这导致数百架成品F-35被迫滞留工厂停机坪,既占空间又显无奈——制造商的技术瓶颈暴露无遗。
马克龙总统的“欧洲防务自主”蓝图描绘得令人心动。
他在多个场合呼吁欧洲伙伴放下美制“爱国者”导弹系统,转而拥抱欧洲的SAMP/T防空系统;放弃热捧F-35,转向欧产“阵风”战机。
逻辑清晰:强化欧洲战略自主,同时滋养本土军工体系。
但市场反应却泼下一盆冷水。
面对马克龙的热情推介,荷兰与比利时依然在2025年3月签署了F-35采购协议。
这种“不给面子”的行为实有苦衷——美国拒绝向海外用户提供完整源代码,导致买家在维护和核心功能调整上彻底受制于卖方。
这种“技术绑架”使不少国家如鲠在喉。
加拿大采购88架F-35的案例堪称典型。
特鲁多政府虽签下订单,但特朗普时代的贸易战威胁深刻动摇了加方对美合作信心。
该国媒体曾公开讨论“替代选项的可能性”,葡萄牙则直截了当——以不满美国政策为由,宣布停止采购并探索“其他方向”。
这种种动作,是对美国政策反复性的抗议,而非欧制武器的吸引力真正崛起。
马克龙不得不疾呼本国军工提高效率、压缩成本,试图以性价比抗衡美国的体系优势。
就在F-35疲于应对内忧外患之际,地球另一端的中国军事实力迅速突进。
中国推出的第六代战机概念,引起了包括美国媒体在内的全球防务观察家瞩目,其可能对现有市场格局产生的影响被反复研判。
同时亮相的歼轰-36、歼-26战机及空警-3000预警机等装备,虽性能参数未被全面公开,却已然被置于国际横向比较的聚光灯下。
西方分析人士推测,中国可能采取“技术超越+价格优势”的双重策略冲击高端军售市场。
一位不愿具名的欧洲防务专家表示:“如果一个国家能在技术近似的前提下提供更合理的价格和维护条款,谁不想拥有更多议价空间呢?”
这场围绕着F-35的市场寒流显然是多因素共振的结果。
“硬件”层面的频繁事故与设计痼疾,削弱了其顶尖战斗机的技术光环;“软件”层面源代码封闭与强制维护条款,则暴露出政治互信背后的博弈成本。
面对逐渐褪去的“明星效应”,洛克希德·马丁公司亟需修复的不仅是飞机本身,更是用户的信任链条。
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持续动荡正迫使各国重新审视自身军备策略。
可靠性与战略自主正超越“品牌符号”,成为采购决策中的核心考量。
F-35从备受追捧到惨遭冷眼的经历警示世界:军贸领域已从“一家独大”演变为激烈竞逐的新赛道。
未来尖端战机的比拼绝不仅仅是发动机推力和隐身涂料的较量,开放包容的合作精神与成本可控的持续保障能力,正成为新一代“战场明星”的真正入场券。
这场正在上演的国际武器市场变革记,终将深刻重塑全球防务力量的平衡版图。
炒股杠杆平台排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